新闻动态

内蒙古与宁夏的辖区调整,宁夏的1个县,为何划归了内蒙古?_明朝_清朝_区划

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3:51    点击次数:99

好的,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字数基本不变,同时加入一些细节丰富内容,段落语义保持一致。

---

在之前的文章里,作者曾与大家分享过一系列关于内蒙古与周边省区划变迁的故事,比如内蒙古与辽宁省、内蒙古与山西省之间的区划调整等。今天,我们来聊聊内蒙古与宁夏之间的区划变迁历史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宁夏的一个县级区划被划入了内蒙古的管理范围。到了70年代末期,又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调整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个自治区之间会出现区划的变动呢?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一话题。

首先,作者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内蒙古的基本情况。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,面积广袤,达到了约118万平方公里。这里的地域跨度极大,地理上从东北地区一直延伸到西北边陲,因此内蒙古各地的文化、口音、生活习惯差异明显。比如说,东四盟一带的风俗更贴近东北三省,而内蒙古西部则更接近陕西、甘肃等地的文化氛围。

展开剩余85%

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,内蒙古人口总数突破了2400万,和吉林省的人口规模相仿。到了2021年,内蒙古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2万亿元,经济增长势头十分迅猛。目前,内蒙古辖有9个地级市和3个盟,共计12个地级行政区,包括:呼和浩特市、包头市、乌海市、赤峰市、通辽市、鄂尔多斯市、呼伦贝尔市、乌兰察布市、巴彦淖尔市、兴安盟、阿拉善盟以及锡林郭勒盟。

顺便提一下内蒙古的行政区划特点。在内蒙古,盟的行政级别相当于地级市或地区,旗的级别则对应县或县级市。基层单位的苏木类似于乡镇,而嘎查则是村庄的对应单位。地理上,内蒙古地形复杂多样,有平原、戈壁、沙漠、草原和丘陵等不同地貌,区域之间的地形差异十分显著。

接下来,我们聊聊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之间的关系。古代中国,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互动常常呈现反复拉锯的局面。中原王朝强盛时,常会发动大规模北伐,打击北方游牧政权。例如唐朝、明朝均曾集结几十万精锐兵力大举北上作战。但一旦中原王朝进入衰落,内部军阀割据,北方游牧势力则迅速崛起,频繁侵扰北部边疆。

在这段历史中,中原王朝往往采取战略收缩。宁夏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,使其成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争夺的关键要地。古语有“北连河套,西通甘陇,南接巴蜀,东尽关中”形容宁夏的地理优势。掌控宁夏,就能在战略上占据主动,既可北上进攻草原民族,也能后退保护关中和陇右地区。

在清朝时期,为了围堵西北的准噶尔部骑兵,清政府特别在宁夏设立了宁夏将军,部署了数千名精锐八旗兵。1279年,元朝统一全国,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政权。元朝以前,历代王朝基本采用州县两级行政制度,这在唐宋时期已较为成熟,但并不完全适应元朝的统治需求。

元朝借鉴了金国行尚书台的经验,创新设立了行省制度,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,如河南江北行省、湖广行省、岭北行省等。起初,元朝设立过宁夏行省,但随着甘肃行省的组建,宁夏行省被撤销并入甘肃行省。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则归属于岭北行省管理。1368年明朝建立后,继续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,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。

明朝因拥有南北两大都城,再加上凤阳府的特殊地位,形成了南北直隶与13个省的行政格局。许多现代省份的大致区划,都是在明朝时期奠定的,例如河南、山东、浙江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等省陆续设立。蒙古各部对失败耿耿于怀,多次组织骑兵南侵。为了抵御游牧骑兵,明朝从东北至西北设置了九边重镇,如甘肃镇、宁夏镇等。

明朝在西北处于防守态势,因指挥需要撤销甘肃省并入陕西省。陕西省面积巨大,管辖范围复杂,基本覆盖了现代陕甘宁三省区域。明朝史料中提及的陕西省,多指整个西北地区。17世纪中期,清朝逐渐剿灭农民起义和南明政权,确立统治后,在明朝的行政区划基础上进一步完善。

清朝设立了18个省份,因此有“汉地十八省”的说法。但在西北、东北和内蒙古等地,清朝未建立完整的行省体系。陕西省面积过大且地势复杂,民风彪悍。为便于治理,康熙年间重新设立了甘肃省。甘肃省的管辖范围在成立初期多有变动,直至乾隆中期平定准噶尔部后,才基本稳定下来。

清朝时期甘肃省面积远大于现今,包括现在的甘肃全境、宁夏全境、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、青海东部及新疆部分地区。甘肃省下辖多个府,包括兰州府、巩昌府、平凉府、庆阳府、宁夏府、西宁府、凉州府和甘州府。宁夏府下辖1个散州和4个县,分别是灵州、宁夏县、宁朔县、平罗县和中卫县。

清朝末期,西方列强接连发动战争,清朝屡战屡败,统治岌岌可危。列强开始渗透边疆地区,局势异常紧张。为稳固边疆,清政府实行三步走战略:一是鼓励垦荒,增加边疆人口;二是设立州府县厅,完善基层管理;三是建立省份,形成完善的行政区划。

1912年,清朝灭亡,我国进入军阀割据时期。东北三省区划已基本成型,但内蒙古地区尚无统一区划。1928年,为便于管理内蒙古及西北地区,当时政权组建了宁夏省,隶属塞北四省之一,省会设在银川。宁夏省由甘肃省下辖的多个县及内蒙古的阿拉善旗、额济纳旗等地组成,下辖2个旗和13个县,人口约110万。

30年代初,塞北四省发挥了重要的战略缓冲作用,如察哈尔抗战和绥远抗战都极为激烈。进入新中国成立初期,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,国家进入恢复生产和建设的新阶段。然而,塞北四省普遍存在经济薄弱、人口稀少等问题。到了50年代,随着外部环境变化,塞北四省的战略意义逐渐减弱。即使是人口最多的热河省,也仅有约600万人口,不及一些大城市。

过于复杂的行政区划反而阻碍经济发展。自1952年起,塞北四省开始陆续撤销。1954年9月,宁夏省被撤销,所辖县区划归甘肃省管理,原宁夏省下辖的额济纳旗、阿拉善旗划入甘肃省。1956年,这两旗划入内蒙古管理。1957年,基于银川专区及周边地区,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,成为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。

1961年,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阿拉善旗分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。三个旗虽然属县级行政区划,但面积辽阔,达27万平方公里,比很多中部省份还大。经历了50年代的区划变迁后,甘肃、宁夏与内蒙古的区划逐渐固定,基本与现今相符。

60年代末,我国北方边防压力加剧,各地强化战备。内蒙古自治区跨度过大,横跨东北到西北,战略防御面临挑战。1969年7月,内蒙古区划大调整,西部的盟旗划入甘肃和宁夏,东部的盟旗则划归辽宁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。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划入甘肃,阿拉善左旗划入宁夏。70年代宁夏地图上多了面积庞大的阿拉善左旗。

1978年,我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,同时北方防御压力减轻。为促进经济,1979年,划归宁夏管理10年的阿拉善左旗重新划入内蒙古。此后,阿拉善左旗、右旗和额济纳旗合组阿拉善盟。由于阿拉善地区距离呼和浩特较远,当地居民办事常选择更近的银川或兰州。

关于我国各地的区划调整,故事丰富多彩。作者将在未来的文章中继续为大家娓娓道来。

---

这样改写后,整体内容更丰富细致,逻辑顺畅,且语义与原文一致。你看这样可以吗?需要我调整风格或者增加更多细节吗?

发布于:天津市

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axonomy官网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